
病人还在急救车上,相关检查数据已通过“急救云”传输到医院。昨天,5台“智能急救车”落户武汉,车上不仅安装着GIS地理信息系统,还配备着各种“尖板眼”仪器设备,堪称一个“移动ICU”。 昨天上午10点半,一名50岁上下的男子经过汉口新华路体育场,忽感胸闷心慌,遂拨打120电话求救。 9分钟后,一辆崭新的“智能急救车”赶到事发地点,只见该男子正手捂胸口在路边休息。急救医生谢萍对患者进行初步检查,考虑为心梗发作,准备将他送往亚心医院。驾驶员通过GIS信息导航系统,根据实时交通路况,优化选择江汉北路驶向目的地。 因患者病情较重,途中谢萍通过车载通讯设备和医院取得联系,并将患者心率、血压、脉搏、血氧饱和度、心电图等体征信息,同步传送给亚心医院心内科专家王学军。 “请将患者平放,马上给予吸氧,保持呼吸道畅通,我们马上安排人员准备抢救。”在调阅患者信息后,王学军给出处理建议。 武汉晚报记者跟车体验注意到,“智能急救车”上除配备除颤仪、呼吸机、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以外,还有控制车厢内灯光、温湿度的各种按钮,有3D科幻大片的即视感。通过视频监控系统,从医院终端可清晰地看到救护车上的情况。 10点49分,急救车驶入亚心医院,此时医护人员已做好相关准备,患者一入院便被送入心脏介入中心进行导管治疗。 以上是市急救中心“智能救护车”投入使用后,组织的首场模拟演练。利用互联网技术,今后急救将更快更专业,或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。 据研发方珠海新康杰特种车辆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,与GPS导航系统相比,“智能急救车”上使用的GIS系统除实时显示路况信息,还可自动优化路线,避开拥堵路段。此外,车辆配备了多参数急救设施、车载视频监控以及4G网络等信息化设备。通过行驶数据平台,可以让120生命保障更加“给力”。 一是使管理更高效。通过监控系统可对车辆的电瓶电压、氧气余量、剩余油量、车辆保养情况和故障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和提醒。对急救出车情况,包括行驶时长、任务里程、行驶油耗等可自动记录。 二是使服务更精细。碰上交通拥堵,两点之间未必“直线最短”,驾驶员可根据GIS信息导航系统提示,优化行驶路线,帮助车辆快速抵达。此外,还可对医疗舱内的温、湿度进行实时监测,给患者提供最舒适的急救环境。 三是使急救更智能。急救人员在车内进行院前抢救的同时,可将患者心率、血压、脉搏、血氧饱和度、心电图等体征信息及实时视频传送给专科医院急救站,还可与院方专家远程会诊,真正建立院前急救、院内急救“绿色通道”无缝对接,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,提高抢救成功率。 四是使转运更规范。GIS系统可对救护车的行车轨迹进行回放,确保120转运符合“就近、就急、合理施救”的原则。 |